5月18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会上,市委书记韩正指出,创新是动力、途径和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发展、持续发展,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院系统5家单位获奖,其中,生物信息中心、三十二所分别斩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生物信息中心完成的“蛋白质功能特征的生物信息学系统研究”项目属于计算生物学研究领域,采用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揭示了蛋白质不同功能特征的分子表现和作用机制,建立了系列生物信息学研究工具和方法。该项目首次提出了磷酸化修饰和乙酰化修饰的特殊作用机制和调控功能;首次系统建立了20种人类常见肿瘤及18种肿瘤亚型的异常蛋白质表达谱,有助于解析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寻找潜在蛋白质标志物应用于临床诊断与预测;系统研究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特征并应用于蛋白质功能预测,预测算法准确率达83.27%;建立了一系列蛋白质功能特征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算法和软件平台。该项目在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为117,总他引541次,为蛋白质功能研究提供了系统资源、创新知识和相关数据挖掘工具,推进了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进展。
三十二所参与研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关键设备及安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与应用”项目,主要针对轨道交通核心技术依赖进口、设备技术多种制式并存、线路间设备和子系统信息不能互联共享、核心产品难以自主可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轨道交通多线路跨越的层叠式网络架构,实现了网络化运营和整体管理所必需的现场设备和应用系统信息可靠、实时的互连互通;研发应用了轨道交通专用的高安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微秒级精度的信息采集传输系列设备、基于自主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安全计算机平台;系统性设计了轨道交通场景的信息内容安全保证机制,提出了针对轨道交通领域安全关键的嵌入式系统分析评估模型和方法,并首次实现高安全嵌入式设备和软件测试平台的应用。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45项,参与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5项,有力支撑了上海轨道交通高强度的安全运营和维护保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院系统七〇八所参与研制的“十二缆双震源地球物理勘探船”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软件中心完成的“软件度量系列标准的研制和应用”、五十所中电科微波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裂缝波导型CBTC车地RF系统”等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