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
月25日,《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在十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意见》共22条,明确了科创中心建设“两步走”规划,并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布局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等提出了任务举措。汇博娱乐
系统各科研院所认真学习《意见》精神,并结合本单位发展规划和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积极融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院报》及院网站将陆续刊登院系统部分科研院所负责人的思考和建议,供读者参考。
进一步开展社会化、开放式创新
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材料研究所所长
朱德祥
在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要根据各主体和要素的使命和特点,发挥好体制内高校、研究机构、国企等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创新活力与动力,同时更应该发挥他们在社会化、开放式创新中的辐射、支撑等平台性作用。
近年来,社会创新氛围渐浓与创新创业型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和配套资源匮乏的局面并存,如何营造更加有利的创新、创业法制、政策与社会环境是科创中心建设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只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科创中心建设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与活力,以及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体制内科研机构如何支撑、融入、带动社会化、开放式创新呢?由于各单位定位、使命和性质不同,所处行业各异,单位基础不一,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应用型转制研究院所具有品牌、渠道、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一些优势和资源,但瓶颈也很明显,即,体制上股权单一、机制上不够灵活、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规模化生产组织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等。同时,上海大部分转制研究院所所处行业又是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应用面极其广泛的行业,且行业内前有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后有日渐壮大的民营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大企业,转制研究院所如何做强做大,为科创中心建设作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命题。近年来,转制研究院所在开展“内生式”创新的同时,不断探索社会化、开放式创新,克服“小循环”、“自循环”的不足,以院所为平台,吸引、聚合社会创新创业团队(包括民营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专业公司,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克服转制研究院所自身短板,挖掘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各方面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同时促进形成转制院所自身更加浓郁的创新氛围,这种“科技能力孵化”加“投资”和“支撑”的模式,在为社会化创新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带动院所发展,使院所各类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资源创新成果产出率,也提升了创新价值实现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化创新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建议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院所在从事“内生式”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开放式创新,从而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